为响应全民阅读号召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进一步丰富干部员工精神文化生活,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,读书月期间,集团开展了“一本书·一个世界”主题征文活动。集团干部员工积极响应,踊跃参与,以文致心,以笔抒情。有的在阅读中探寻红色基因,有的记录下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,有的抒发与时代同频的青春梦想,有的以故事表达对生活的期许与热爱。现将部分优秀作品予以分享,开启一场充满书香的旅程。
从紫阳大道再出发
——读《平凡的世界》有感
公共资源交易集团 林润熙
七年前的盛夏,十八岁的我背着行囊,从小县城来到了紫阳大道99号,在瑶湖之滨,开启了大学篇章。
一月前的初春,二十四岁的我七载求学,从长三角回到了紫阳大道3088号,在艾溪湖畔,步入下一段人生征途。
——题记
路遥在书中写道:只要春天不死,就有迎春的花朵年年岁岁开放,生命讲涅槃,生生不息,并会以另一种形式永存。这句话萦绕在七年前我初读《平凡的世界》的脑海中,青春肆意的年华,若强行说可感同身受春天的老去有多么伤怀,未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,但乍见却仍如利剑般击中神经,期许着每一年迎春花开时,又会有些许新的领悟,日拱一卒,亦有所裨益。
七年后,在新的起点,又将老书重翻,尝试将自己置于客观现实的氤氲之中,而路遥则是我秉烛夜谈的恩师挚友,在时空重构视角下,将目光流转于黄土高坡与赣鄱大地之间,亦在七八十年代与当今社会交错,试图找寻新的昭示。
我问路遥:“敢问老师,站在起点,前路何解?”
他眼皮一抬,对我皱了皱眉头,沉吟着摇了摇头,翻开泛黄的书页,上面记载着:“人生是不可预测的,没有永恒的痛楚,也没有永恒的幸福。在这个世界上,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,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。”
青年人,常期许着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日踏尽,征途之上乘奔御风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
但路遥此言却仿佛在说人生无解,不可预测,但若溯源思索,《平凡的世界》却在我心中惊起几重涟漪,似乎未答,但云霾渐明。
他继续对我述说起孙少平的故事。
孙少平长于千沟万壑的双水村,家徒四壁,求学刻苦但却不幸落榜,机缘巧合成为一名民办教师,但时日不久,班级解散,只能每日在桥头揽活,当上一名“揽工汉”,兜兜转转又成为煤矿工人,矿井危险丛生,很多矿工都纷纷离开,但少平却从未抱怨,仅因靠汗水,可以有尊严地养活家里和接济上学的妹妹。
路遥在书中说:“到东关大桥头的时候,他看见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上,挤满了许多衣衫不整或穿戴破烂的人。这些人有的心慌意乱地走来走去,有的麻木不仁地坐着,有的听天由命地干脆枕着行李睡在人行道上。少平马上知道,这就是他的世界。他本来就不是准备到这里享福的。一切过去的生活都已经成为历史,而新的生活现在就从这大桥头开始了。”
我笑了笑,对着路遥自嘲道:“我也在桥头,艾溪湖大桥,但我所处的时代,终究要比少平当时在东关桥头幸福许多了,不用过多去为柴米油盐思量。”
路遥用深邃到仿佛能看穿雾霭又充满岁月沧桑的眼睛注视着我,却沉默良久,恍然间,我仿佛被闪电击中一般,浑身一激灵,似乎明白了路遥绵亘四十载的瞳孔里究竟蕴含了什么深意。
难道路遥的本意是想让我们感念现在生活的美好吗?
转瞬间,目光流转至路遥成书的年代,1986年《平凡的世界》首次出版,1992年路遥在西安逝世,描绘的是七八十年代的故事。遂将自己投掷于历史的长河,倒转至四十年前,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坡,充斥着千沟万壑,万物方兴未艾,改革开放呼之欲出,苦难与辉煌交织在黄河汹涌的波涛里似乎立刻就要奔涌入海。诚然,时代的巨轮已在推动,在遥远的东南沿海,港口焕发出生机勃勃的色彩。但在支离破碎的茫茫黄土上,仍然有着无数为温饱而奋斗不息的劳动人民,在远不如今时充盈的七八十年代,路遥笔下的艰难困苦只是在彼时视角下的真实写照。
而回到《平凡的世界》,孙少平给妹妹的信中写:“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,不要怕苦难,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。”
恍然间,眼光再流转至艾溪湖两岸的万家灯火,车水马龙,我又走到集团的历史沿革走廊,在此刻,我好似更加理解了路遥。
三十年前,艾溪湖旁还是荒草丛生,艾溪湖的清湖队员丁国强回忆:“三十年前,艾溪湖的面貌还比较原始,我们当时就在湖边临时搭起的茅棚里办公,饮用水是从塘里打水上来用明矾净化沉淀一晚再使用的。那时的路也不好走,走一脚都是泥,自行车根本骑不动,在艾溪湖走上一圈要半天时间。”而如今,艾溪湖两岸,高楼大厦,鳞次栉比,华灯初上后,灯光璀璨,已然成为省城乃至赣鄱大地展翅腾飞的标杆之一。
二十多年前,集团前身“江西省产权交易所”顺应时代而成立,彼时的产权交易所,百废待兴,步履维艰。一晃二十余载筚路蓝缕,最初的产权交易所早已蜕变重生,在江西乃至全国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贡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,2024年省交易集团“赣易通”一网交易规模跃升至全国第四位,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同行第一梯队。
原来向上,是与苦难共存的;所谓前程,便孕育于砥砺前行之中。《平凡的世界》看似在描写一个特定年代,却也可以是任何时代,时代在向上走,那么必然就会遇到山川险阻,倘若闲庭信步,亦或向下而行,倒是显得一马平川了。
终于,路遥缓缓告诉了我第一个答案:人的生命力,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。
我点了点头,却依旧一知半解,只能追问:“老师,这个道理我明白了,可学生又该如何去做呢?”
路遥又开始给我讲述起孙少安的故事。
孙少安是家中长子,和少平一样,家境贫寒,少年之时便开始承担养家重担,被迫放弃学业与青梅竹马的爱情。即便如此,他也未自怨自艾,凭借“精明强悍和不畏艰难的精神”,十八岁被推举为生产队长。在责任制实施后,他倡导分组种植,并在村里建立了烧砖窑,最终致富,并为双水村建立了一所学校。
路遥在书中说:“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,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,精神也会永远年轻。”
思索当下,作为法务风控领域的入门者,我也不断提醒自己务必俯首辛勤耕耘于法律专业之中,每一次企业行为背后都可能蕴含着风波暗流,履职得当则风平浪静,一旦不慎,却可能就是惊涛骇浪,既是水手,也是护航员。
答案似乎渐趋明了。
我和路遥的对话,也开始走向落点。
习近平总书记常用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激励广大干部群众,而总书记自身,也正是最为深刻的写照。总书记以十几岁的年纪从北京来到了黄土高坡小山村,成为插队知青,一待七载,也恰如他所写的:“刀在石上磨,人在难中练。”
路遥此刻看向我,似乎在问我,心里是否有了第二个答案。
我也望向他,但我没有告诉他,我的心中有没有答案,我只拿起手上的笔,对着他晃了晃:“我没有问题了。”
他眼眸一亮:“这或许就是答案。”
若心中有惑,那就活在当下,努力奋斗。正如汪国真在诗中写道:既然选择了远方,便只顾风雨兼程。我不去想,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,只要热爱生命,一切,都在意料之中。
此刻,紫阳大道的迎春花依然开放,目光流转至文章伊始,路遥说:“只要春天不死,就有迎春的花朵年年岁岁开放,生命讲涅槃,生生不息,并会以另一种形式永存。”我与他击掌:“春天不死,风雨不惧,从紫阳大道再出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