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本书·一个世界”主题征文选登(三)
2025-05-20 来源 :

为响应全民阅读号召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进一步丰富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,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,读书月期间,集团开展了“一本书·一个世界”主题征文活动。集团干部员工积极响应,踊跃参与,以文致心,以笔抒情。有的在阅读中探寻红色基因,有的记录下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,有的抒发与时代同频的青春梦想,有的以故事表达对生活的期许与热爱。现将部分优秀作品予以分享,开启一场充满书香的旅程。

 


在苦难中照见信仰的光芒

——读《苦难辉煌》有感

省进出口公司 刘键源

 

翻开金一南的《苦难辉煌》,泛黄的历史在文字中苏醒。从黄埔军校的青春热血到长征路上的篝火孤烟,从上海弄堂的隐秘电波到遵义会议的烛影摇曳,那些课本里的铅字化作了有血有肉的生命群像。这部著作的震撼力,在于它剥开历史的褶皱,让我们看见: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,如何在苦难的淬炼中迸发出穿透时空的光芒。

一、苦难是信仰的试金石

书中对长征的书写令人动容。夹金山的暴雪、大渡河的浊浪、草地里的泥潭,自然的残酷与党内路线的纷争、敌军的围追交织成人类史上罕见的苦难图景。但红军战士用“半条棉被”的温度、军需处长冻僵的身躯、“七根火柴”的坚守,将信仰熔铸成行动的准则——那是明知前路艰险却依然挺直的脊梁,是只剩一人也要为理想战斗的孤勇。

遵义会议后,毛泽东写下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。这句词道破了共产党人信仰的本质:它不是逃避苦难的避风港,而是直面苦难的精神锚点。正如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啃硬面包著书,敦煌守护者在黄沙中修复壁画,真正的信仰,唯有在苦难的磨砺中才能褪去杂质,显露本真。当红军战士用草根充饥、用意志丈量两万五千里征途时,他们早已把信仰锻造成了照亮黑暗的火炬。

二、辉煌是历史的注脚

历史的戏剧性在书中处处可见:曾在租界躲避追捕的党中央,最终在延安窑洞建立指挥中枢;被视为“流寇”的红军,经长征成为抗战核心。这不是老天眷顾,命运垂青,而是中国共产党在苦难中斗争的必然。书中对陈独秀、毛泽东等人物的多面性刻画,揭示了历史的走向是无数个体在时代浪潮中博弈、抉择的结果。

红军的胜利更源于信仰与智慧的结合:四渡赤水的灵活机动,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,瓦窑堡会议的战略调整,无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。这正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“两个结合”的论述—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苦难中铸就辉煌,正在于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,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。这种与时俱进的品格,让党在历史的岔路口总能拨云见日,化危机为转机。

三、传承是最好的致敬

合上书本,今日的繁华与书中的苦难形成鲜明对照。我们或许难以想象,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到何种境地,第一代共产党人在黑暗中摸索时承受着怎样的孤独。但《苦难辉煌》时刻提醒:今日的岁月静好,是先烈们在苦难中用生命换来的“辉煌”。正如书中所言,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,在于危亡时刻既敢于担当,更善于担当。

新时代的青年虽无需面对枪林弹雨,却同样面临“娄山关”“腊子口”:世界变局下的风险、民族复兴中的挑战,都需要以信仰为灯。在井冈山看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时,我忽然懂得:传承不是简单的记忆复刻,而是将先辈精神内化为行动准则——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初心,在日常坚守中延续信仰。就像长征草鞋上的泥土、延安油灯的光晕,那些在苦难中闪耀的精神,正等待我们接过接力棒。

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《苦难辉煌》让我们看见,苦难之于弱者是毁灭,之于强者却是重生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绝境中保存火种,正因为信仰的光芒从未熄灭。今天,当我们在工作中受挫、在生活中迷茫时,不妨翻开这本书:从长征的草鞋里汲取力量,在延安的灯火中重拾信心。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,在新的征程续写属于我们的辉煌——这便是这本书留给我们的精神密码。